高通量自动化技术赋能测序全流程优化
看詳情-
文章 · 2025年26月28日
POCT 设备集成便携式移液模块,如何突破精度与体积的双重瓶颈?
閱讀全文 -
文章 · 2025年14月28日
自动移液如何高效筛选药物
閱讀全文 -
文章 · 2025年47月25日
移液模块与AI联动:破解药物研发效率瓶颈的智能方案
閱讀全文
在实验室里,遇到 “难搞” 的样本总让人头疼:粘稠的血浆像胶水一样难吸,含细胞碎片的混悬液容易堵吸头,挥发快的有机溶剂刚移完体积就变少…… 这些复杂样本靠手工移液全凭经验,稍有不慎就出错。其实,移液工作站只要调对参数、用对策略,再 “难缠” 的样本也能轻松搞定。今天就来聊聊不同复杂样本的应对技巧,让工作站变成你的 “智能帮手”。
一、高粘度样本:慢一点,预湿润更稳当
很多人移取甘油、血清、蛋白溶液时,发现吸液体积总是比设定值少,这是因为高粘度液体流动慢,快速吸液会导致吸头内形成空泡。正确做法是:先在工作站软件里把吸液速度调低—— 比如水相液体常用 50μL / 秒,粘稠液体调到 20μL / 秒以下,给液体足够时间流入吸头。同时打开 “预湿润吸头” 功能:让吸头先吸一次液体再排掉,相当于给吸头 “涂一层保护膜”,第二次吸液时残留量能减少 60%。
举个例子,某实验室处理 200cP 粘度的抗体溶液,一开始按默认参数移液,10μL 样本实测只有 8.5μL。后来将吸液速度降到 15μL / 秒,预湿润次数设为 2 次,误差就缩小到 0.3μL 以内。另外,如果工作站支持正压置换式移液模式(活塞直接接触液体),处理高粘度样本时记得切换,比传统空气置换式更稳定,尤其适合 10μL 以下的微量操作。
二、含颗粒 / 混悬液:防堵塞要 “软硬兼施”
细胞悬液里的细胞团、磁珠提取液里的小颗粒,最容易堵住吸头小孔。这时候需要从硬件和参数两方面下手:硬件上选择孔径更大的吸头(比如标有 “颗粒兼容” 的型号),或者给工作站加装过滤装置;参数设置上,吸液时让吸头深入液面下 5-8mm(比常规深 2-3mm),避免液面波动吸入空气泡,排液时留 10% 的 “缓冲体积”—— 比如设定排液 100μL,实际只排 90μL,剩下的 10μL 带着颗粒留在吸头里,防止堵塞。
还有个小技巧:移取磁珠混悬液时,提前在工作站里添加 “震荡步骤”—— 吸液前让试剂架震荡 5 秒,让磁珠均匀分散,吸液过程中用 “间歇式吸液”(吸 10μL 停 0.5 秒再继续),避免颗粒沉积。某实验室用这套方法处理含磁珠的核酸提取液,吸头堵塞率从原来的 30% 降到 5%,再也不用频繁暂停实验清理吸头了。
三、微量 / 易挥发样本:精度优先,细节为王
移取 1μL 以下的微量液体(如荧光染料、酶制剂),或者乙醇、DMSO 这类易挥发液体时,关键是减少 “看不见的损失”。首先选择非接触式移液模式(比如声波移液),不用吸头直接接触液体,皮升级体积也能精准控制;如果设备不支持,就用空气置换式的 “慢吸慢排” 模式,吸液后让吸头在液面停留 1 秒(防止液体挂壁),排液时接触孔板内壁缓慢推出,残留量能控制在 0.1μL 以下。
易挥发液体的 “隐形杀手” 是温度和空气暴露时间。移液前把试剂放在带温控的模块里(比如 25℃恒温),减少挥发;在工作站软件里勾选 “最小化空移时间”,让机械臂走最短路径,缩短吸头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实测移取 DMSO 时,这套操作能让体积误差从 5% 降到 1.5%,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挥发导致实验数据波动了。
四、深孔板 / 不规则容器:液面监测是 “眼睛”
处理深孔板(孔深超过 20mm)或者离心管、锥形瓶等不规则容器时,靠默认参数很容易吸空或触底。这时候一定要打开工作站的激光液面检测功能:它会像 “扫描仪” 一样,先自动探测每个孔的液面高度,再调整吸头下降深度。比如检测尿液样本时,不同孔的液面可能相差 3-5mm,液面监测能让吸头精准停在液面下 2mm 处,既吸到足够液体,又避免吸到孔底的沉淀。
如果工作站没有激光检测,也可以用 “压力感应法”:吸液时让活塞缓慢下降,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液体阻力(即吸头接触液面),立即停止下降并开始吸液。虽然速度稍慢,但能避免传统 “固定深度吸液” 的盲目性,尤其适合初次使用的新规格耗材。
五、特殊场景:提前 “摸底”,定制流程
遇到从未处理过的样本(比如新研发的纳米颗粒混悬液),别急着直接上程序,先做个 “预实验”:用工作站的 “单通道测试” 功能,分别尝试不同的吸液速度(10μL/s、20μL/s、30μL/s)和排液停顿时间(0.1 秒、0.3 秒、0.5 秒),用天平称量实际移液体积,找到误差最小的组合。比如某实验室研发脂质纳米粒时,通过预实验发现吸液速度 25μL/s、排液后停顿 0.2 秒,能让 10μL 样本的误差稳定在 ±0.2μL。
另外,复杂样本往往需要 “组合操作”:比如移取细胞悬液时,先低速吸液保护细胞,再高速排液减少残留;处理有毒样本时,在程序里加入 “吸头自动丢弃” 和 “紫外消杀” 步骤,避免手动接触风险。现代工作站的软件大多支持自定义流程,把这些特殊需求编进程序,下次直接调用,再复杂的样本也能 “一键搞定”。
处理复杂样本的核心原则是 “因材施教”:高粘度样本靠速度和预湿润,颗粒样本靠防堵和震荡,微量样本靠精度和细节,深孔板靠液面监测。每次遇到新样本,花 10 分钟做个预实验,记录最佳参数,慢慢就能积累出一套专属的 “复杂样本处理方案”。记住,工作站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能根据你的需求 “灵活变通” 的助手,摸透它的 “脾气”,再难的样本也能轻松应对,实验效率自然越来越高!
相关阅读推荐
經驗豐富的服務團隊和強大的生產支援團隊為客戶提供無憂的訂單服務。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인